Emily Cheung Psychological Services
學習愛和接受自己
Doo Hui・50歲・家中護老者・經常焦慮症及抑鬱症
你愛自己嗎?若你愛自己,就懂得照顧自己,也會認識藏在你心裏的「小我」。「小我」就是代表你真正的心聲,多注意和關心這些「心聲」,「它」能讓你更了解自己的需要。
但很多時礙於外在環境、人為因素和自己選擇的優次,就會忽略或抹殺這些「心聲」被人了解的機會,久而久之,累積了這些沒法表達的心聲,加上你的想法、期望、觀點與角度〈包括你的批判和指責〉,會令你感到對外被誤解、對內覺無奈、感壓力、同失望‥‥‥不自覺地這些感受就變成你內心的「負面情緒」,照顧不好,這些「負面情緒」若一旦爆發,必會對你身心做成很大的創傷,更糟糕是也令你周邊的人受著你負面情緒的影響而產生了不其然的傷害。
我就是這個傷痕累累的當局者,幸好,我得到Emily臨床心理學家的引導和協助,從她給予我的治療中,令我啟悟和明白自己怎樣可以把這些「負面的情緒」改為正面訊息,開始接受自己的不是和她逐步教我學習和實踐:降低自己的要求;自我釋放那份執著;從無動力變成有動力,愛自己;兩害取其輕;以豁達、包容和寬恕的觀點與角度去面對自己生活上所遇到的人、事和物‥‥‥等等。
我正在蛻變中,亦知道自己要從崎嶇的路途走上康莊大道,並不是易事,但我深信只要肯堅持、肯努力、敢嘗試、不放棄;還有,仍接受Emily對自己提供悉心而又不折不扣的引導、支援和治療,我的人生仍有希望。朋友、希望你也找到適合你的治療!
願意接受治療本身就很勇敢,往後會更加的好起來
敬裙・18歲・女學生・厭食症
據說很多人患有類似進食障礙的精神疾病時,起因都是對於自己的不自信,於是偏執地揪住一個不完滿的點想要去改進到感覺舒服為止;不過對於自己不自信的人通常都能從一片美好中找到刺目的黑點,所以基本上追求完美的道路很遠,回憶裡自卑難堪的情節催促著腳步越來越快,精疲力竭也停不下來。
困在厭食症裡時,根本沒有人能理解你的邏輯,因為沒有一絲正常可言,事後自己也發現完全無法理解那種奇怪的腦迴路是怎麼構成的。不明白你為什麼拼命追求要“瘦”的普通人會評價說要完善自己可以從別的地方著手啊,比方家母在我康復過程中有一次是這麼安慰的:“歌手韓紅,雖然身材沒有人稱讚,可是歌喉依然讓無數人尊敬佩服”,主旨就是一個人的成就和身材無關。當時我想了想也覺得對,不過在病裡的時候是不理智的,大概能找八萬個模糊不成型的理由去反駁。
幸好反駁的理由隨著自己漸漸好起來開始減少了,慢慢的也許是六七萬個了吧(此處是幽默)。在康復的初期,這個數字幾乎是正弦曲線形上下移動,每一天經歷的劇本都差不多,一邊因為終於嚐到長久以來渴望的各種食物而吃撐,一邊計算熱量焦頭爛額,飽足到頂著喉嚨幾欲生理性作嘔的同時還在思考怎樣避免下一餐、或者下兩餐來平衡熱量。所以很長一段時間根本沒想著自己可能好,別人說的希望我是看不到的,絕望得一度想死,但是不甘心死,總覺得還有很多的事還沒有完成,就此死掉會很遺憾。願意接受治療本身就很勇敢,往後會更加的好起來。
我覺得最深刻的一次經歷就是父母在外地的某個下午,我因為一點小事無法抑制地有了情緒,他們在電話裡說還有兩三個小時趕到家,但我深知等他們趕到時我多半已經恢復過來了,只是等待的時間格外漫長。熬過來了其實也沒什麼,但自此就明白:不管當前的處境多麼艱難,只要肯等,總是會過去的。這也是我希望處在困境的各位能夠意識到的。
其實關於厭食症這個病,我覺得康復期需要的還是堅持和身邊人的鼓勵。他們不需要懂,但是時刻保持積極的態度就可以,平時多誇你這一次又挺過難關什麼的。每一天雖然都在重複,但你會逐漸覺得有些細微的地方不一樣了。你越少去接觸病魔慫恿你去接觸的東西,比如計算攝入、瘋狂運動、每一份食物都要過廚房秤、頻繁稱重、閒不下來必須走動或站立……就越容易走出困境。往後都是病魔戀戀不捨時不時回頭來找你玩一玩,但對你已經沒有控制力了。
在經歷過以後再轉過去看其實好像都沒什麼,反而慶幸自己有過這樣獨特的經歷,使我有遠超同齡人的心智和意志力,以及對周圍的人事有了與從前完全不同的看待和理解,並且還在痛苦掙扎時寫出很多我至今仍然感到驚豔的作品。這些都感激Emily將我看作朋友一樣平等的交流和開導,從她的房間走出來我總覺得很清醒,前路不是在病裡混沌無光的樣子了(畢竟厭食症的基本原因不是對“瘦”追求的本身,而是追求的原因,所以聊到的許多趣事也讓人心情很好)。她從來沒有表達出想要改變我的意思,而是一種極其柔軟的“希望你明白”;幸好不負她期望,我最終接受了並且明白了。
說實話,如果非要我在這一刻想到過去這一年半裡我都學會了什麼,其實我覺得最核心的部分難以用文字表達。因為那些改變都太潛移默化了,對比從前和現在的我,就好像悄無聲息、不動聲色地變了個人。雖然常常會懶得將自己從情緒裡脫離出來(大概每個人都有點受虐傾向,必須時不時沉浸在充斥負面分子的世界裡享受一陣),也做不到像Emily告訴我那樣每一次都理智地抽離兩個客觀事件之間主觀的那層自己掃上去的“顏色”,不過確實比以往隨和很多,遇到突發事件也更加鎮定。大概知道“生氣是難免的,別氣太久就行”也是一種境界吧。
我對自己的認知多了,更有自信,更懂得怎樣面對壓力和處理情緒
林太・58歲・家庭主婦・經常焦慮症及抑鬱症
在我那年代,「精神病」三個字甚為忌諱,如果你是一位精神病患者,別人便當你是「痲瘋病患者」,生人勿近。
近個10年,精神科又出了一個新名詞︰情緒病。情緒病又有「驚恐症」、「焦慮症」、「抑鬱症」等。
我性格開朗,家庭美滿,孩子聽話上進,雖然不是大富大貴,卻不愁衣食,一年3次外遊。這樣的我,應該很多人投以艷羨的目光。可是,你又可知道我竟然是一個焦慮症和抑鬱症病人?而情緒病與我糾纏了多年,可能伴我餘生。
正所謂「一樣米食萬種人」,人又怎可只分九型人格?是否某種型格的人特別容易患上情緒病?如果情緒病的原因這麼簡單,就不用精神科醫生和臨床心理學家了。
還記得從小我的腸胃已經十分敏感。我的兩個孩子出生時不足月,分別是3磅7安士和3磅12安士,因為我患了妊娠中毒症,完全沒準備下,急急辭職回家。沒湊孩子經驗的我碰上不睡、愛扭哭吵鬧並且多病痛的孩子,簡直成為焦慮症的絕配。沒足夠休息之下,腸胃常感不適,外出用餐吃了有味精的食物,我的腸胃漲至像懷孕6個月,痛入心痺,徹夜難眠,原來這叫腸易激綜合症 IBS喎!最初,我只看腸胃科專科。隨著孩子長大入學,我的壓力指數上升,這當然拜自己可愛的緊張性格所致,失眠伴隨而來,我又去看中醫。後來,雖然我知道這是焦慮症的徵狀,但我很抗拒看精神科醫生,這樣的心態,我想過來人一定理解。
日復一日病情加重,腸胃科已幫不了忙,唯有去看家庭醫生(有精神科文憑)。結果如何,不用說大家也知道,否則我不用看現在的醫生。
壓力爆煲、長期焦慮和失眠,抑鬱症朋友找上我了。某天,我走在街上,突然有輕生的念頭,令我的心裡響了警號。在親友的介紹下,我終於面對現實,在丈夫的陪同下去看現在的醫生。
現在的醫生給我做了詳細的評估,斷了症,並在他介紹下看了臨床心理學學家張小雲,開始行為治療。
現在的醫生說七成藥物,三成心理治療,並駕齊驅,希望早沾勿藥。
在試藥、調整藥量的過程患者必需耐心,更需要與醫生有良好的溝通。我十分感激現在的醫生的仁心仁術和他的同理心,使我的病情很快穩定。
在張小雲小姐的心理輔導下,她慢慢糾正我思考的路向和謬誤,我更一個一個心結解開。我對自己的認知多了,更有自信,更懂怎樣面對壓力和處理情緒。我們無所不談,她是我的良師益友,我無言感激。
我的病情雖然有時波動起伏,但大致已穩定下來。
我很幸運遇到現在的醫生和張小雲小姐,對於他們,我是銘感五中。